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李焱)“要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扩大海洋牧场的影响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对记者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受访者供图)
,,三公大小顺序图(www.eth0808.vip)(三公大吃小)是用以太坊区块高度哈希值开奖的棋牌游戏,有别于传统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棋牌游戏,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绝对公平,结果绝对无法预测。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由玩家PK,平台不参与。
2017、2018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和“推进海洋牧场建设”。2021年3月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的目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再次强调“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
提起“牧场”,大家可能会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这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牧场”的典型样态。那么,“海洋牧场”又是什么呢?据记者了解,关于海洋牧场的概念,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界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宁凌代表看来,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从建设类型上,海洋牧场通常分为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生产型海洋牧场这三种类型。“海洋牧场已逐渐发展成为沿海地区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新模式。同时,现代海洋牧场的碳汇作用越来越强,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宁凌代表说。这次来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他的第一份建议就是《关于规范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外有关海洋牧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日本渔民利用木架、沙袋制作鱼礁投放到海域中实现集鱼效果。1979年广西钦州地区投放了我国第一组混凝土制试验性单体人工鱼礁,开始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逐渐进入兼顾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提高食物产出能力的新阶段。截至2023年1月,我国已批准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南海区域海洋牧场建设虽然起步早,但没有跟上发展‘大潮’,与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相比,发展速度慢,数量少、面积差异大、建设类型较为单一,存在的问题较多。”来自广东、对南海区域海洋牧场建设情况有深入了解的宁凌代表不无忧虑地说。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南海区域(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获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共24个,海域面积1424.79平方公里,占全国总数的14.2%、总海域面积的55.2%。
评论列表 (0条)